遛貓是最近越來越紅的議題,在網路上,不但已經能看到各種可愛遛貓的照片、影片,也有許多寵物訓練師在宣揚遛貓的好處。
而這次喵周刊總編輯——慢慢編,因為貓社長周批特愛咬人的關係,找了貓談社的貓行為諮詢師,協助改善問題。行為諮詢師也因為牠的狀態與個性,判斷了要建議遛貓。因此我們將在此篇和你分享「遛貓前必知的五件事&實際練習方法」。
【遛貓前你一定要知道五件事情】 1. 不是所有貓咪都適合遛貓 建議把想要溜貓的心情,轉換為:思考「貓咪是否需要出門探索」、「貓咪是否需要出去溜搭」。因為貓咪纖細、有領域性的個性,並不一定適合被強迫接觸陌生環境。
事實上,只要家裡的環境與行為豐富化後,大部分的貓咪是不需要靠出溜搭來發洩用不完的精力的。所以,請先確認已經做到這幾點:「家裡有高低落差可以讓貓跳、有窗有景可以看外面、有可以躲藏之處、每天固定逗貓棒陪玩到主子滿意、設置藏食玩具/solo toy」這些都做到了,貓咪還是有發洩不完精力,再認真考慮遛貓。
如果你的寶貝貓咪剛好是「個性外向、擁有很難放完的電量、一看到家門打開,就好奇地往外看想出去,身心狀況很好。」就有可能適合出去遛。
Photo Credit: 喵周刊
2. 遛貓前要買好裝備、做好練習 確定貓咪需要遛的時候,一定要先做好「胸背帶&牽繩」的練習。讓貓咪習慣有胸背帶&牽繩在身上的感覺(很多貓咪真的很不能接受身上有東西,我想貓咪穿上背帶後路倒的影片你可能也看過)。
另外也要準備好:貓咪喜歡的外出籠/背包,讓牠們在外面遇到壓力、害怕、驚嚇的時候,能夠跑到裡面躲藏,讓自己覺得比較安全的空間。如果你家貓咪非常討厭這個外出籠,可能也要先做好讓牠習慣/喜歡的練習,或直接購買一個適合的新外出籠/背包,重新訓練。
胸背袋請購買「H型」款式,並且要確認尺存符合貓咪身形;牽繩要買最基本的,不可以伸縮的款式。
3. 出門遛貓前,一定要確認貓咪跟你已準備好了 除了確定貓咪穿上胸背帶&牽繩時,都能感到很自在之外,也要每個月使用除體外寄生蟲的滴劑;定期施打疫苗也是很重要的,疫苗的注意事項有:請至少隔三年、施打無佐劑的疫苗。建議的施打位置是:四肢、尾巴、肚子,也請紀錄施打位置。
除了貓咪準備就緒外,建議你也要多了解貓咪的表情、肢體語言,盡量能夠讀懂貓咪目前散發出來的訊息是開心放鬆、還是緊張害怕。這樣才能在遛貓過程中,知道是不是該趕快讓貓咪回籠子、回家,以免造成壓力爆表、甚至掙扎逃脫的狀況產生。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
4. 請尋找「安全」、「適當」的遛貓場所 當一切準備萬全後,就可以到安全、適合遛貓的地方開始嘗試囉!
最好的遛貓場所是:封閉型、離家近、人少、沒有狗狗的地方。如果要在戶外,可能就要在家附近:安靜、沒有什麼人、狗的巷弄進行。
一開始請先在家裡梯廳、樓梯間開始訓練,並且開始閱讀貓咪的表情&肢體語言;這時家裡大門也可以打開,讓貓咪萬一嚇到,或有壓力的時候,可以馬上回家。等梯廳、樓梯間真的都不能滿足牠之後,再慢慢挑戰家附近的安全場所。
5. 在不適當的狀況下遛貓,反而會造成貓咪的壓力破表 為什麼要一直談到壓力問題呢?因為貓咪是非常纖細敏感的,長期慢性壓力會讓貓咪的免疫力下降,「非。常。容。易。生。病」所以才會一直強調要創造貓咪無壓力的生活,避免造成貓咪感受到壓力的狀況!
而當貓咪在面對陌生環境、人、狗、聲響之類的,就會容易產生巨大的壓力。遛貓就像一把雙面刃,好的遛貓可以創造豐富的、正向的刺激,不好的遛貓就是負面的、壓力來源……
【周批社長的實際遛貓訓練四步驟】 1. 胸背帶+牽繩訓練 由於周批從小就沒有戴過項圈/胸背帶等,所以就要先從讓牠習慣胸背帶+牽繩開始練習。如果已經習慣的喵咪,也要練習讓貓咪習慣輕輕被往後拉的動作!
Photo Credit: 喵周刊
上胸背帶+牽繩訓練 重點:把每個動作拆細,每做一個動作,就馬上給零食獎勵。
披上項圈那圍,給零食。習慣後,變成:把項圈往下拉(還不扣上),給零食。習慣後,再把項圈扣上,給零食。再來練習胸圈的部分(同項圈步驟)。最後是全部卸掉後,也要馬上給零食。
等全部都習慣後,先在家裡試走,如果有掙扎、路倒反應,就減短上胸背帶的練習時間,或是退回上一個步驟,避免在練習時,讓牠產生不耐煩!因為一但有不好的感受,練習進度就會倒退嚕。所以練習時間不要太長,從一次30秒開始,再慢慢拉長時間。
如果比較習慣了,就要練習「輕輕往後拉」的動作,並給零食。這個動作是要練習:萬一在外面遇到危險狀況,需要停住貓的時候,不會嚇到牠,或讓牠不開心。(絕對不是為了惹怒牠的)
Photo Credit: 喵周刊
家門口遛貓練習 第一天練習胸背帶與牽繩時,感覺周批還蠻習慣的,就帶牠去梯廳走,結果就倒在地上滾來滾去,拍了影片問行為諮詢師,才知道周批還沒習慣胸背帶!建議我們還是要先在家好好練習,真的讓牠習慣後,才嘗試帶出去,以免讓進度倒退。
練習了兩三天後,再嘗試帶牠出去,也一樣會在外面滾來滾去,但感覺卻又很開心,又拍了影片問行為諮詢師才知道,原來這時的牠已經對胸背帶沒有意見,只是在留下氣味,或是想沾染環境的氣味品嚐。於是宣告這階段練習可以畢業,往下一關卡邁進~
2. 先從家附近的封閉場所遛貓 終於可以出門了,這時候一定要先從家門口附近的地方開始練習!推薦梯廳、樓梯間等封閉的地方,家裡的大門也先打開來。
建議的方式是:上好胸背帶與牽繩後,打開門,讓貓咪自己踏出去~這時也要準備零食,有任何聲響,狀況,都可以馬上給貓咪吃,讓牠習慣這些陌生的聲音與狀況(聽到這些東西卻有好事發生,讓牠覺得開心~)。
Photo Credit: 喵周刊
周批因為平常就會想辦法衝去梯廳,所以當準備好,打開門後,很快就走到外面開始探索。這時也要觀察牠的肢體語言,看牠有沒有任何緊張、害怕的感覺。但幸好周批非常習慣,也很開心,總是尾巴翹得高高的,超有自信地在探索環境。然後就很快的厭倦了梯廳,迫使我要帶牠去一樓大廳溜搭。
3. 習慣後,再慢慢挑戰離家有點點距離的場所 當離開家門口遛貓,就必須要準備「外出籠」或「外出背包」,讓萬一有危及撞況、或貓感到害怕時,有個安心的地方可以躲藏!(所以也一定要先讓貓咪信賴、喜歡這個外出籠~)
其實在從家門到一樓,坐電梯的過程中,應該要先做電梯減敏的練習,讓貓咪不要害怕電梯。不過由於牠蠻常會坐電梯的,且也在外出籠裡,還蠻習慣自己進去外出籠,被帶去看醫生的….所以我就略過這個練習。
Photo Credit: 喵周刊
到一樓大廳,打開外出籠後,也要等牠自己走出來,千萬不要強迫牠!同時也準備零食,當牠走出來後,立馬給牠吃,鼓勵牠。一開始周批有遲疑了30秒左右,才慢慢地走出來,又開始自信爆棚的在大廳探索。
4. 回家後還需要做什麼嗎? 當一回到外出籠或家裡時,立馬先給零食,讓牠不要覺得被帶回家了不開心。拿掉胸背帶後,也要立馬給零食,讓牠習慣這個動作。
而關於要不要擦身體,這就看你與你家貓咪的狀況了……周批個人非常討厭「人類手以外,的任何東西」接觸到牠,用無香味的濕紙巾擦身體,還是如同要牠命般,連零食也不願意吃,只想逃走。但由於遛貓是為了讓牠放電、讓牠舒壓、開心,所以我就放棄讓牠感受到巨大壓力的擦手腳的事情了……(哭)
Photo Credit: 喵周刊
【遛貓常見的四個小疑問】 分享完練習過程後,你心裡可能也會有些小疑問,在這邊整理了常見問題來解答~
1. 遛貓要遛多久? 就看你家貓咪想要多久,就多久~如果牠覺得5分鐘就夠了,那就回家不要勉強;如果需要30分鐘、1小時,那就請等等牠,或是趁牠好像已經在躺著休息時,把牠帶回家,並用美味零食補償。
2. 遛貓的頻率? 行為諮詢師建議周批每天是需要兩次遛貓的,不過這也是因貓而異,需要一天兩次外出的貓咪很罕見。依我的經驗,當貓咪想再出去溜搭時,牠會讓你知道的!(再次哭)
3. 可以帶牠去公園、展覽之類的遛貓嗎? 基本上,不會建議帶貓咪去人、車、動物複雜的地方遛!因為這些陌生的狀態與聲音,真的會讓貓咪非常緊張,甚至有可能會掙脫背帶,逃跑失蹤……
當然也有很能接受這些地方的貓咪,不過如果沒特別狀況,還是不建議去挑戰貓咪的極限,在家裡大樓、或是安靜無車、無人、無動物的巷弄走走最安全。
4. 要怎麼知道貓咪在溜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? 大致上來說,如果貓咪很好奇、在探索、願意吃零食、也會在地上翻滾、悠閒的理毛,都是好的狀態。但如果有其他的反應與表現,可能就要特別注意,甚至要趕快帶回家唷!
這部分也是遛貓頗有難度的地方,因此建議如果要遛貓,還是請教行為諮詢師、或參加環境行為豐富化的課程,讓你更了解其中的細節與注意事項(畢竟魔鬼藏在細節裡),會是最安全、保險的做法。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
總結 遛貓真的是需要認真了解,並與貓咪好好練習的一件事。千萬不要覺得「反正多帶出去幾次牠就習慣了」,這樣反而會一直不斷地給予貓咪壓力,造成貓咪更加排斥,到最後要重新訓練時,就要花上更多時間。
我自己這兩三個禮拜遛貓心得,就是:遛貓真的很累!
因為遛貓過程中,必須要時時刻刻注意牠,跟著牠的腳步,還必須一直站站走走一個小時以上……為了減輕疲勞度,目前都在我家封閉的大廳,讓牠自行探索,就不需要時時刻刻跟在牠身邊,覺得解脫~所以現在完全不想面對等牠探索玩家裡大樓後,必須要出去開放空間時的狀況。
如果你家貓咪也需要遛,或想要增加貓咪的運動量,強烈建議自家封閉的大樓內走走就好!畢竟如果每天要遛貓,這樣真的會輕鬆很多。
如果你家貓咪從小就有出門、感覺在外面都很自在,那也很好。只是真的要記得上好胸背袋、牽繩、外出籠/包 等安全措施。萬一發生什麼突發狀況還可以做好最後的防線,減少憾事發生的機率。
延伸閱讀 每天注意這七件事,你也能成為貓咪健康觀察家 只會餵零食,貓也只把你當作「工具人」!關於貓星人的9個超真實問答 本文經喵周刊授權刊登,原文發表於此
責任編輯:丁肇九 核稿編輯:翁世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