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ternative content

Get Adobe Flash player

党员干部要端正“话风”

发表单位:高明区纪委发表时间:2016-08-30

  话风,即语言风格。窃以为,党员干部的话风是思想作风的外在表现形式,必须要端正。也就是说,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话风。

  说话作为思想的口头表达,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。而用什么风格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,不仅关系到别人是否听得懂、是否听得进去,也关系到别人是否同意你所表述的思想、是否接受你所陈述的意见,更关系到事情是否办成、工作是否顺利开展。在传世巨著《吕氏春秋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当年孔子周游列国,他的马因跑到地里啃吃庄稼被农夫扣留了。子贡自以为善于言辞,能说会道,自告奋勇去找农夫要马,仁义道德说了半天,农夫却不理不睬,拒不还马。这时,给孔子养马的人走上前去,对农夫说:“假如你耕于东海,我耕于西海,那我与你没有相遇的机会,我的马就不会吃你的庄稼。可我们是近邻,有相遇的机会,谁能保证你我的马不吃别人的庄稼呢?”一番家常话,入情入理,农夫“解马而与之”。子贡之所以要不回马,就是因为他自恃高农夫一等,对农夫缺乏应有的尊重。而养马人之所以能够很快要回被扣的马,就是因为他以和农夫平等的身份出现,并且用简洁、通俗且朴实的语言表达了真实的感情,和农夫建立了沟通的平台。

  早在1942年,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一次干部会议上就将那些言语干瘪、只会罗列甲乙丙丁的“官样文章”和“官腔讲话”讥讽为“党八股”,并总结出“党八股”的“八条罪状”是“不负责任,到处害人”。现在,我们只要加以留意就会发现,无论是广播电视,还是报纸杂志,无论是领导讲话,还是日常用语,其话风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,变得更加平民化、大众化,更加通俗易懂。例如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《复兴之路》展览时提出的“中国梦”,就是根植于民间的大众嗑,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话,十分亲切质朴,备显亲民情结,所以广大群众容易理解,乐于接受,便于形成共识,凝聚力量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在反“四风”方面的“红红脸、出出汗、排排毒、治治病”、在反腐败斗争方面的“‘老虎’‘苍蝇’一起打”、生态建设方面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、在小康建设方面的“小康不小康、关键看老乡” 等新提法、新表述,既通俗又深刻,展示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震撼人心的语言力量,很快就被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理解、接受并付诸实施。

  由于话风是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,某些党员干部的不良话风时至今日尚未完全消除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,有的党员干部面对群众时,表现的不积极,不热情,无话可说,不会说话,勉为其难地“哼哈”了事,既然你对群众无话可说,群众又怎么可能对你说出心里话,影响了工作开展。有的党员干部到基层了解情况时,仍然夸夸其谈,满口之乎者也,使群众如坠云里雾里,群众也毫不买账。有的党员干部在同群众谈话时,放不下架子,大道理满天飞,似乎原则性很强,但却疏远了党群和干群关系。还有的党员干部在处理情况时,态度蛮横,口无遮拦,生冷硬顶,诸如“你是哪个单位的”、“吃饱了撑的”、“我没时间跟你闲扯”、“臭不要脸”等等,伤害了群众的感情。凡此种种不良话风,都需要认真加以端正。

 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,党员干部的话风是思想作风的外在表现形式。党员干部当面对群众时,三缄其口不行,冠冕堂皇不行,装腔作势不行,雷言雷语也不行,而敢说话、能说话、会说话、善说话,是新时代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课题,进一步端正话风也是新时代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。这就需要党员干部要充分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,注重把握其价值取向、语言体系、行为方式、处事习惯等,善于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、习惯的方式、乐于接受的方法和他们沟通交流。更要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、最紧迫、最关心的实事办好、办实,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。(之中)

    

高明区纪委官方微博

高明区纪委官方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