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癱瘓?是指個體的隨意運動功能降低或喪失。得這個病的人多嗎?每 50 個美國人中,就有 1 人患某種形式的癱瘓,全美一共約有 600 萬人存在癱瘓。為什麼會得這個病?癱瘓的原因包括外傷、中風、脫髓鞘疾病、運動神經元疾病、脊髓炎和腦炎、週期性癱瘓、腦和脊髓腫瘤、先天性疾病、特發性面神經癱瘓、吉蘭-巴雷綜合徵、中毒、蜱蟲和萊姆病等。脊柱外傷、動脈粥樣硬化、腦部動脈瘤、神經元疾病家族史,是該病的危險因素。這個病有哪些分型?根據癱瘓的程度,可分為不完全性(可以控制受影響的身體部位的肌肉)和完全性(無法控制患處的肌肉)。根據癱瘓的肌張力狀態,可分為痙攣性(肌肉緊繃、堅硬,甚至出現不受控制地抽搐或痙攣)和遲緩性(肌肉鬆弛、無力)。根據癱瘓的時間,可分為暫時性和永久性。根據運動傳導通路的不同部位,可分為上運動神經源性(從大腦向脊髓傳送訊號)癱瘓和下運動神經源性(獲得這些訊號並將其傳送到相應肌肉)癱瘓。這個病有哪些症狀?癱瘓的典型症狀為無法移動肌肉,肌肉緊繃、堅硬,肌肉萎縮,肌肉感覺異常等。如何治療這個病?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、物理治療、職業治療、行動輔助工具和支撐裝置、鍼灸治療等。關鍵和難點在於,使癱瘓者能夠儘可能地獨立生活,併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。這個病有哪些危害?本病可能導致很多併發症,包括:呼吸困難、肌肉、關節和骨骼病變,面板壓瘡,下肢深靜脈血栓,不能控制排尿和排便,性生活受影響,說話或吞嚥困難,行為和情緒變化。這些併發症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,甚至危及生命。若接受正規治療,癱瘓患者通常也會存在一些無法治癒的後遺症,但在康復治療、職業治療以及行動輔助工具和支撐裝置的幫助下,患者大多可以完成日常生活,壽命不受影響。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?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:

無法移動肌肉。肌肉緊繃、堅硬,甚至出現不受控制地抽搐或痙攣。肌肉無力。肌肉萎縮。肌肉麻木、疼痛或刺痛。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:

突然出現的肌肉無法控制。嚴重的外傷或意外事故,如跌倒或撞車。引起言語、呼吸或吞嚥問題。建議就診科室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急診科醫生如何診斷癱瘓?當醫生懷疑是癱瘓時,將通常依靠病史、疾病表現、實驗室檢查以及其他輔助檢查檢查來確診。

具體介紹相關檢查:

血常規檢查:目的是判斷患者有無感染。若存在炎症性病變,則血象可稍偏高。肌電圖:目的是明確肌肉或神經損傷的存在,並確定其嚴重程度。腦脊液檢查:目的是檢測患者的腦脊液性質,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免疫性疾病。X 線檢查:目的是確定患者有無可能導致癱瘓的骨骼損傷。脊髓造影:目的是評估患者病情。在此過程中,醫務人員會將特殊的染料注射到脊髓的神經中,以便在 X 線上更清楚地看到神經的損傷部位和程度。CT:目的是確定是否存在腦部或脊髓損傷,在判斷腦和脊髓出血方面優於核磁。不能發現早期的腦和脊髓的梗死。磁共振成像:目的是確定是否存在腦部或脊髓損傷,在判斷早期(尤其是 24 小時之內)的腦梗死以及腦幹和脊髓的病變方面優於 CT。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?主要的症狀是什麼?最早出現症狀是什麼時候?症狀是持續的還是偶發的?什麼可以改善症狀?什麼會加劇症狀?家屬是否有癱瘓的患者?之前有沒有外傷、中風、脫髓鞘疾病、腫瘤或其他先天性疾病?之前去別的醫院就診過嗎?做了什麼檢查?給予了什麼治療?治療效果如何?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?我的症狀最可能的原因是什麼?我需要做哪些檢查?病情嚴重嗎?這種情況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?這種情況有哪些治療選擇?如何治療?治療效果如何?這種情況以後還會再發生嗎?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?這種情況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?我的家庭成員患這種病的風險增加了嗎?癱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需要關注用藥注意事項、複查、飲食、運動、心理管理等。

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:

用藥注意事項:患者若出現肌肉強直及僵硬時,為改善症狀可使用肉毒素治療,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時,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有區域性肌肉無力、吞嚥困難、呼吸衰竭、自主神經功能障礙、“流感樣”症狀、皮疹及過敏反應、臂叢神經炎和味覺改變。不良症狀一般多可接受,若出現不能忍受的情況,應及時就醫。複查:患者注射肉毒桿菌素 7~14 天后複查,判斷是否需要使用夾板、矯形器;4~6 周後評估治療效果及患者的狀態;3~4 個月後評估功能性結果,制定進一步治療計劃。飲食:患者日常要注意多飲水,吃新鮮水果、蔬菜,注意補充富含高蛋白的食物(如肉類、雞蛋、豆製品)、含鈣質高的食物(如牛奶、奶油、乳酪、蝦皮等),維護骨骼肌肉。運動:鼓勵患者鍛鍊受累肌肉,如練習在輔助工具或支具的幫助下前進或走路。心理:患者由於存在肢體癱瘓,可能導致無法正常上學、工作、結婚生子等,儘管通過各種治療、行動輔助工具和支撐裝置可以恢復日常生活,但這需要一定時間並且幾乎不可能恢復至完全正常。因此患者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,在日常生活中,患者親屬需要關注患者的負面情緒(如自卑、交流減少、興趣減少等),及時進行疏導和支援,多陪伴患者。若出現嚴重負面情緒,應及時就醫。其他:生活中,應避免劇烈運動或不運動,這些都會加重病情。治療目的主要是使患者能夠儘可能地獨立生活,併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。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、物理治療、職業治療、行動輔助工具和支撐裝置、鍼灸治療等。

藥物治療肉毒桿菌毒素:若患者主要表現為肌肉僵硬和痙攣,則可使用肉毒素鬆弛肌肉。維生素 B:目的是維護神經營養代謝,促進神經功能恢復。常用藥物有維生素 B12。其他治療物理治療:目的是刺激神經和肌肉,防止癱瘓肌肉收縮和縮短導致的永久性攣縮。主要包括按摩和運動肌肉、超短波透熱療法或紅外線照射。職業治療:目的是恢復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。例如鍛鍊患者穿衣和烹飪等日常活動,以及繡花、動手操作等工作能力。行動輔助工具和支撐裝置:目的是輔助患者自主行走,維持患者走路的穩定性,使患者可以自由出行。行動輔助工具包括手動和電動輪椅和踏板車。支撐裝置包括手杖和助行器。鍼灸治療:目的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。鍼灸穴位的選用根據病情而定。疾病發展和轉歸若不接受正規治療,癱瘓患者的預後較差,由於肢體癱瘓,患者多不能自理,更無法正常生活,生活質量較差,但壽命基本不受影響。若接受正規治療,癱瘓患者通常也會存在一些無法治癒的後遺症,包括肢體無法移動、肢體麻木等,但在康復治療、職業治療以及行動輔助工具和支撐裝置的幫助下,患者大多可以完成日常生活,壽命不受影響。癱瘓的病因包括外傷、中風、脫髓鞘疾病、運動神經元疾病、脊髓炎和腦炎、週期性癱瘓、腦和脊髓腫瘤、先天性疾病、特發性面神經癱瘓、吉蘭-巴雷綜合徵、中毒、蜱蟲和萊姆病等。

癱瘓的常見原因有哪些?外傷:大腦或脊髓受損而引起的,例如車禍或運動傷害可能導致癱瘓。中風:由於頸部或大腦中的動脈阻塞或顱內動脈破裂,導致大腦支配運動的神經受損,進而引起癱瘓。脫髓鞘疾病:當神經細胞周圍的保護層(稱為髓鞘)受損時,就會使神經元很難在整個身體中傳送訊號,從而削弱肌肉並最終導致癱瘓。最常見的脫髓鞘疾病是多發性硬化症。運動神經元疾病:運動神經元是用來呼吸、說話、吞嚥和移動四肢的肌肉的神經細胞。當這些細胞受損時便會出現癱瘓。常見疾病為原發性側索硬化症、脊髓性肌萎縮症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(即漸凍人症,霍金曾患此病)。脊髓炎和腦炎:由於炎症損傷運動神經元,患者出現不同型別的癱瘓。週期性癱瘓:有些可能與基因變化有關,通常與人的飲食中的某些物質(如鉀離子)有關。腦和脊髓腫瘤:腫瘤侵犯大腦或脊髓,可造成癱瘓。先天性疾病:某些先天性疾病可使患兒出生時便出現癱瘓。包括遺傳性痙攣性截癱、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、腦癱、脊柱裂等。特發性面神經癱瘓:由於各種原因造成面神經損傷,導致患者出現面部一側面肌無力,表現為一側閉眼無力,同側額紋變淺,同側口角流涎,同側口角歪斜,並可伴有耳痛和麵部疼痛。吉蘭-巴雷綜合徵:患者在幾天或幾周內出現面肌無力、吞嚥困難和四肢癱瘓,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、心率改變。中毒:各種毒素可迅速引起進展性肌無力。蜱蟲和萊姆病:蜱蟲叮咬後可分泌神經毒素,可能會導致癱瘓。此外蜱蟲還會攜帶一種病原體(伯氏疏螺旋體),造成萊姆病,可引起多種症狀,包括面癱和手臂和腿部麻木。哪些人容易患癱瘓?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,容易患癱瘓:

脊柱外傷:車禍、高空墜落等外傷,當傷及脊柱時,便有很大可能引起癱瘓。動脈粥樣硬化。腦部動脈瘤。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,容易患癱瘓:

神經元疾病家族史。癱瘓的典型症狀為肌力減退、肌張力增高或減退、肌肉萎縮、肌肉感覺異常等。

癱瘓的常見症狀有哪些?癱瘓的常見症狀包括:

無法移動肌肉:即肌力減退。根據癱瘓的分佈不同,患者可出現身體不同部位肌肉不受控制的情況。可表現為一隻手臂或腿不受控制(單癱);身體同側的一隻手臂和一條腿不受控制(偏癱);一側的面部和另一側的手臂和腿不受控制(交叉癱);雙下肢不受控制(截癱);雙側手臂、雙腿的功能不受控制,有時也可合併呼吸困難。肌肉緊繃、堅硬,甚至出現不受控制地抽搐或痙攣:為上運動神經源性癱瘓時肌肉張力增高的表現。肌肉無力:患者常感覺渾身無力,為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時肌肉張力下降的表現。肌肉萎縮:患者會出現肌萎縮,例如嚴重時會發現一隻胳膊明顯比另外一隻胳膊細。肌肉麻木、疼痛或刺痛。癱瘓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?癱瘓的進展過程,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:

呼吸問題:例如喘不過來氣等。肌肉、關節和骨骼病變。面板壓瘡。下肢深靜脈血栓。不能控制排尿和排便。性問題:如勃起障礙等。說話或吞嚥困難。行為和情緒變化。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,如下方式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:

外傷:儘量避免外傷或意外事故的發生,開車系好安全帶,騎摩托車或電瓶車戴好頭套等。動脈粥樣硬化:積極控制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,飲食需要注意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,少吃肥肉、動物內臟等脂質含量高的食物,有助於延緩動脈粥樣硬化。動脈瘤:可進行外科手術將其切除,防止動脈瘤破裂造成中風。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,如下方式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:

癱瘓家族史:若家族中存在可引起癱瘓的先天性疾病史,應儘早就診,進行篩查,尋求合適的治療方法。